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
深度关注|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
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

科技部权威解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发布时间:2016-05-20  来源:央视网-央广网  字体大小[ ]

  原标题:科技部权威解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央广网北京5月20日消息(记者潘毅)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纲要提出“三步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计划在2050年将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创新驱动发展如何成破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为长远可持续发展打造新动力?《纲要》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如何确立、该怎么走?科技部对此进行权威解读。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因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本世纪初开始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实力还是持续提升,重大成果和顶尖人才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我们经过专家的研究,判断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跟踪、并行和领跑的历史新阶段,科技创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增添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提供强大的支撑。

  纲要指出,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解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也就是把第一生产力如何更好地发挥,把第一生产力用好是当前我们非常重要、紧迫的任务。体制机制创新对应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适应和能动于生产力,我们两轮驱动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如果从创新和改革上来讲,那就是,创新是驱动发展,而改革是驱动创新。

  构建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王志刚表示,“因为现在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轨道上,这样的话创新本身就不是一个分散的、孤立的、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或者科技人员按照自己的(规划)。国家要有一个整的规划,要有一个成体系、成系统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针对创新驱动,这个体系第一要与时俱进,第二要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体系的建设其实是全面转轨的必然要求。”

  纲要同时指出,推动六大转变,包括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纲要要求,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换。

  万钢指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发挥科技“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倍增效应,提高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技术先进并不会自动形成市场优势,还需要我们破除一些市场的壁垒,结合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把创新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市场的成果,才能增加新的发展动能。

  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和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依托,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批创新型区域为依托。《纲要》提出,要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万钢指出,首先是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的体系,比如东部地区注重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是补上短板,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形成独特的创新优势,要结合京津冀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些跨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来形成一个跨区域协同创新的优势,来提高跨区域的竞争能力。提升基层创新能力,打通科技创新到实践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使创新的成果能够惠及社会大众。

中国全民公众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